我家讓愛上餐桌

「呷飽沒?」vs. 「要下課了沒?」

愛團039期興正

「呷飽沒?」小時候習慣的打招呼用語,「全家在一起吃飯」這個議題從未想過,因為從小除了爸媽工作無法回家之外,幾乎都在一起吃!不過我想環境也很重要,小時候在澎湖的鄉下,客廳與餐廳就是分開了,吃飯時間一到,家裡共有六個兄弟姐妹,總會聽到名字不斷被喊著,「是有聽到沒,吃飯啦!每次吃飯都要叫!」媽媽每次都是如此說著。另外還有項特別的是,等我到餐廳後,爸爸就會說,打電話叫舅舅、阿伯吃飯;因爸爸在晚餐時,一定會小酌兩杯,同時也叫附近的人,一起來家裡用餐。

吃飯時小孩要負責擺碗筷,同時幫忙盛飯,全家到了才會一起用餐。爸爸同時也規定,吃飯不能看電視,吃完飯要協助整理,並小孩子輪流洗碗。因此小時候放學忙著打棒球,放牛…等時,見到天黑時就要趕快跑回家吃飯,這就是一習慣,一種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的習慣,因環境就是如此,在無形中陪養出來的習慣,不需要去強調,也不需要刻意去培養!

長大外出求學與工作後,不論那一位姐姐的家,我們也都一起吃飯,吃飯的時候聊聊天,心情真是很愉快,感情也很好。這些感情建立都在一種很自然情況建立。不過,換到姐姐的小孩,這是個習慣似乎不見了,孩子晚上有太多的事情要做,因此只能以便當、外食果腹。雖不致營養不良,但也造成食物過度加工,口味變得很重…等,這些問題逐漸的浮現。

個人的小孩還很小,只有三歲和一歲,並無法體會現在教改與夜輔帶來的問題。目前自己成家立業後,三歲的女兒小珊,餐桌上已有自己的位置,雖現在還無法安靜的坐下來吃飯,但至少吃完他的那一碗飯是在他自己的位置上完成的,同時規定不能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,而小弟也參與我們的晚餐,只是由媽媽來餵飽之。為讓全家吃晚餐的習慣可以養成,個人也努力學習時間與工作規劃,以讓工作能準備完成,所以個人大部份的下班時間都在六點半回到家,與家人共同吃晚餐。若真的不行必需晚點下班,我也事先打個電話回家告知,此時媽媽也問孩子,是要等爸爸還是先要吃飯,很辛慰的是,至少有超過五十比例的機率,三歲的女兒會等我一起吃飯。

飯中我會與孩子聊聊天,不管今天是做那些很頑皮的事,還是做了一些值得稱許的事情,總是會聊聊之。孩子吃完後,就會再一旁玩玩具,我就與老婆聊聊天,順便協助收一下碗盤與洗洗碗。同時也請小朋友將自己吃完飯的碗拿至廚房水槽水,我想這些小動作很重要,拿自己的例子,小時候的輪流洗碗,長大後就影響我一生,至少做家事對我而言不是難事。

人的一生不能只注重在某些面向上,要過著均衡的人生需要努力來經營,我們並不需要劇烈的改變,只要為一些小小的事情作努力即可。回家吃晚飯,值到大家努力,如此大人學會專案管理與時間管理,才派的上用場。很多事情,我們缺的不是工具,也不是技巧,而是一個『心』的衝動。好好為晚餐來努力,表面看到是民以食為天,但背後真正意函卻是一個與孩子相輔相成習慣的培養。風決定了樹的長相,這小小的習慣是否會成為未來孩子的勝出來關鍵呢?沒有答案,這個問題問我自己!